美国乔治·梅森大学2012年毕业生刘雨馨

 

刘雨馨,重庆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2009年8月16日赴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在美学习成绩优异,2011年8月3日回国。2012年6月20日在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第九届学生毕业典礼”上获得中美大学学士学位,同时获得《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度优秀毕业生奖。

    初来美国

    2009年夏末,我来到位于fairfax的乔治.梅森大学。这是一个一年四季阳光充裕的小镇,即便是冬季一夜暴风雪之后,也有明媚的阳光普照校园。学校周围公交系统发达,半小时可以到达附近的商圈;一小时可以到达哥伦比亚特区;五个小时左右可以到达繁华的纽约。学校内的建筑物依附起伏的地势错落有致的排列,因为校史较短,所以建筑大都是新派利落的建筑风格。校园内林木茂密,整个学校湮没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完全感受不到外围的嘈杂。
初到学校的时候第一感受就是生活很便捷,一张ID可以用作房门钥匙,可供就餐,购物,免费洗衣,免费使用公交系统,免费使用学校的健身资源(包括器械,游泳,瑜伽等各种课程)还有免费艺术表演的票。注册,选课,调课,各种申请和咨询都可以用学校完善的网络系统完成。虽然美国没有班级的概念,所有的教学事务都是需要自己管理,但初来乍到的我们并没有慌乱地奔波于各个办公室,而是很轻松的搞定了这一系列在国内看似很复杂的手续。我们第一学期的宿舍是统一安排的,而后每学期需要自己重新选择房间。乔治.梅森大学的寒假是不要求学生搬出宿舍的,学生大可以放心的安排一个欢乐的圣诞旅行,因为冬季住宿是免费的。暑假的时候,留下来上暑期课程的同学则需要按日缴纳一笔住宿费,并且要搬到统一的合宿楼,即便是不上课的同学也要退宿舍并想办法安置自己的行李。

    美国大学

    与中国不同,梅森对待国际学生并没有中国大学对待国际学生这般“照顾”。也许是和美国多民族混居的文化背景有关,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他们都自然而然的将我们当作“一般人”对待。这一点让我觉得很舒服,老师并不会因为班上有国际学生而改变讲课方式,同学也不会因为你是国际学生而对你小心翼翼。虽然这对刚来语言能力稍欠缺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但同时这也促使大家不得不勤于练习英文以便尽快的融入环境。美国同学都比较有个性,不管是从穿衣打扮到思考行事。审美上女生都崇尚比较fit的体型,这与中国普遍崇尚的清瘦的审美很不一样。不论是怎样的身形,美国女生都很自信,穿搭特立独行并充分最重别人的审美,这与中国求同求统的审美观很不一样。思想上美国同学也很有主见。国内大学的教学模式是从课本或者课堂上吸收接收思想。这个过程好比是一个思想的复制。美国的大学课堂上更像是老师抛出一个思想,学生来质疑推敲,这种思想的复制过程中“变异”的几率极高。常常某些我们认为必须要熟记的概念都会成为美国同学疑惑发问的点,教授们也对这种思维的火花乐此不疲。
美国的大学中考试的概率远远大于中国大学,少则一周一到两门,多则一周四到五门。尽管如此,考试的比重都不会很大,小则5分10分,大考也不过30分左右,这种小而勤的考试机制能保证学生理解到每一个知识点而不是单纯的应试。美国的评分机制非常严格,3分左右就差一个等级,所以在美国大学学习要抱着时时刻刻不松懈的态度才能取得好成绩。在梅森,学生要修满120个学分才能毕业,一般来说专业的要求都在70到90个学分左右。至于剩下来的学分,学校充分鼓励学生去选择别的感兴趣的专业,对于一般的美国学生而言,既可以利用这几个学分尝遍各个领域,也可以修一个喜欢的二专。而作为交换生的我们也在交流过程中修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课程,例如心理学,西方文明史,网络道德和各类艺术课程等。

    美国生活

    美国的生活从物质上来说是很轻松的也很单纯,我个人喜欢把课排在较早的时段。每天10点左右开始我的一天,买一杯提神的咖啡和小点心开始我的一天。下午两点左右课结束了回到宿舍自己做点简易的美食,晚饭前看看书,写写作业,去办公室找找教授或者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等到天黑和室友一起做顿大餐,去学校的艺术中心欣赏一场难得的精彩表演或者去游泳桑拿放松一下。周末邀几个朋友去DC 逛博物馆,购物,看场球赛,累了就寻香找间味美的餐厅饱餐一顿或者找个可口的冷饮店瞎聊一下午。若是有长一点的假期,就立马订好机票酒店,收拾行囊踏上旅途。在美国精神上的压力还是有的。美国的同学特有的美式幽默总让我们感觉到他们的稚气,但是如果仔细了解下,就会发现他们从很小开始就不了解,探索自己的特质。美国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的特质让美国小孩很早就开始摸索自己要的是什么。他们走入大学时理想的雏形大都已经形成,他们很独立很自信。而我们中国孩子整个受教育过程都受到随主流的压力,因为“大家”考大学,所以我要考大学;主流思想觉得出国好,于是大批学生出国求学;高薪厚劳也是大家不约而同的终极目标。我们的文化主导很少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是谁,想要什么,结果是我们思想和行动上很被动。亚洲学生与美国学生相比,谈到成绩时总无比的自信;谈到理想时,却异常的迷茫。而这种鲜明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一种沉重的压力也迫使我们反思。我很庆幸能参加1+2+1这个交流项目,这个过程的确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长见识阔眼界完成所谓的“镀金”。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我们学会“想”,作为“个人”抛开“大家”和“大多数人”这些观念来想自己要什么。在美国两年的生活中当然也有受到挫折,经过高考的我们在这些压力面前都很淡然,而美国学生此时就比较频繁的求助于学校的心里辅导师。抗压性是我们优势,但是很好的对抗压力的我们却缺少一点美国人的热情,对于新鲜知识的渴望和开拓的意识我们略逊一筹。

    结

    离开中国的时候觉得两年会是很漫长的一段时间,然而回来的那一瞬间才发现两年就那么匆匆的流逝了。美国是什么样子,与两年前我们所期望的一定有些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这两年绝对是一段宝贵值得回味的时光。两年的时间里,大家改变着。我想说,也许回来的这段时间,我们英语水平会退步,课本知识也不一定像之前是那般牢固,可能很多在美国生活的细节也会忘记,但是美国之行最宝贵的部分,我们的成长和成熟将永远不会被忘记。

初到乔治。梅森 重庆大学同学在孔子像前合影

Mason Day 乔治·梅森 校内园游会

暑假前往波士顿参观哈佛校园

在毕业仪式上留影

寒假在迈阿密海滩

在乔治·梅森 校园内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