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乔治·梅森大学2012年毕业生滕舒

 

滕舒,苏州大学英语专业学生,2009年8月16日赴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国际事务专业学习,在美学习成绩优异,2011年5月20日回国。2012年6月20日在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第九届学生毕业典礼”上获得中美大学学士学位,同时获得《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度优秀毕业生奖。2012年秋季赴美国波士顿大学攻读公共关系专业硕士学位。



    归国后,我对George Mason充满了怀念。翻看电脑中储存的一张张照片,两年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再次浮现在脑海中。

    我还记得自己刚到美国时心中满是兴奋和期待。由于在国内已经考过托福且成绩到达Mason要求,我从第一学期就正式开始上课。在academic advisor的建议和指导下,我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了五门课。或许是由于那些课都属于学校要求的基础课程,内容相对比较容易,课程要求也不那么高,我开始上课后并没有遇到由语言障碍所带来的严重困扰。我上的写作课是特别针对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因此老师很有耐心,对学生也非常宽容。我认为对我个人来说当时上的最有挑战性且对我帮助最大的两门课是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和World History。在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课上,老师经常要求我们组成小组讨论问题,同时每节课都会以做游戏的形式让每个人在全班面前发言。对于初到美国还没怎么学会和别人用流利的英语交流沟通或者即兴发言的我来说,这门课让我经历了在小组活动中自己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过程,以及在美国学生面前发言由胆怯到镇静的转变。虽然在World History课上我基本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但考虑到每堂课较大的信息量,为了保证不遗漏重要信息,我一般都是一边飞速记笔记一边用录音笔录lecture,然后课后再进行系统的整理。不过最头疼的还是大量的阅读材料,我一开始很少能将每周要求的阅读内容在上课之前读完。后来我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材料都需要一字一句认真读完,很多内容老师在课上也会重点讲到。于是我逐渐学会挑拣重点阅读,并且阅读速度也慢慢有了提高。除了学习方面的收获,第一学期中我还熟悉了学校的公共设施,并开始加以利用。比如我经常会和朋友一起去健身中心游泳,去学校电影院看免费电影,去艺术中心领票看各种各样的演出

    秋季学期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圣诞节假期。我和朋友选择了去奥兰多的迪士尼。这算是我们去美国第一次出门远游,每个人都积极策划,并搜查相关信息得以订到便宜的机票和宾馆。在奥兰多的几天,我们感受到美国这个童话乐园的热情、浪漫、梦幻和感染力,也得以明白为什么它在全球有如此持久的影响力。

    我在第二学期终于开始了专业课的学习。因为我的专业是国际事务,我的很多专业课都是和全球化这个主题有关,因此大部分专业课一开始上课老师做brief introduction的时候都会提到911,于是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事件给美国人带来的影响比我想象得要大得多。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是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其实我自己一直都对国际政治很感兴趣,在上课之前,我一方面很期待美国老师对于政治的批判性见解,一方面也很好奇她对中国的评价和看法。可是实际上这个老师的表现很令我失望。由于这个老师本身是一名政客而非真正的大学教授,因此她对美国在政治方面的所作所为均持积极赞扬态度,并把美国描述成一个一心追求和努力维系世界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同时她也提到过,在经历911之后,在许多美国人的心灵受到创伤对国家产生疑问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开始积极地肯定美国,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肆意地批判,于是我猜测这也是为什么她在学生面前如此高度赞扬和美化美国。由此可见,911之后美国人的心态改变了许多,他们不光有对所谓“普世价值”的反思,其安全观也发生了改变,使他们变得更加的小心翼翼和疑心重重。这个老师对美国的主观偏袒也导致了她对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片面消极的看法。我承认她给了我一些我并不了解的关于中国的信息,但是我也觉得她的一些解说且她持续释放的消极信号是不恰当的。有一次,当她在课上说香港回归中国给香港带来的都是消极影响时,我终于忍不住了,于是便以中国大陆学生的身份问她有哪些消极影响。我发现她的回答很笼统空洞,并没有什么具体例证,说明她对这个问题也并没有很深入地了解过。其实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一些问题并不了解,他们仅仅是从媒体这个渠道了解中国,而媒体往往是有很强的导向性的,给大众的信息也并不全面。不过在美国人们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来表达不同的看法,美国人对于各种观点也持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在另一门Conflict Analysis and Resolution课上,我们经常小组讨论和分析中东局势,利用课上所学的理论对当下的矛盾冲突提出解决方案。在讨论中,我发现基本上每个美国学生都能够根据各个案例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我自己,一方面是由于语言障碍在表达上面有所限制,另一方面自己对于国际形势和重要国际问题的了解不够广泛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讨论中并没有太大的发言权。我觉得可能中国并没有这样一个如此开放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深入了解国际形势并自由地发表观点进行思想的碰撞,同时中国的教育也没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提出批判性见解的能力,所以在国内这样热火朝天的具有敏锐的国际观察力和强烈的国际责任感的讨论并不多见。而实际上我认为中国未来为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正需要这样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暑假上的Cultural Studies让我真正树立了今后的发展目标。我本身就很喜欢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通过对课程材料的阅读以及课堂的讨论,我发现了自己对于文化研究的兴趣,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和研究热情。于是我开始想要从事跟文化传播交流有关的工作,想要加深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动,不仅想要推广中国文化,还想要将其他文化介绍到中国。在这门课上,我根据自身兴趣,做了有关日本动漫、迪士尼和文化殖民主义的研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之后我选择专业方向也有意选择跟文化有关的课程,比如印度艺术以及日本的战后史和文化。

    在美国学习期间,我也有意识地想要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我后来在假期中又领略了加州和迈阿密的风情,在学校每年举办International Week中参加了舞蹈比赛,和另外两个中国同学穿旗袍和着中国传统民乐茉莉花在学校广场上起舞,想要带给美国学生不一样的文化体验,让他们感受中国舞蹈的魅力。我还参加了学校的Argentina Tango Club, 和原来互不相识的学生一起学习tango。此外,我结识了当地一户美国家庭,在感恩节的时候有幸去他们家感受了节日气氛,同时我也邀请他们参加了学校中国学生会举办的庆祝春节的晚会。最后一个学期里我还在学校的convenient store找了一份工作,认识了许多不同背景的朋友。

    在美国的两年中,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在于学习方面。在美国学校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因此我学习的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也接触到了很多领域。我上过基本的经济理论,探讨过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物科学方面的道德问题,了解过社会学原理,也听过老师讲解文学著作中的哲学问题。我学习到新的知识内容,还学会如何批判性地看待问题,提出独立见解,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我喜欢美国课堂上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文化的碰撞。在这样的碰撞中,我们不仅能够初步了解美国社会,也能够对中国社会有更深的了解和反思。

与历史课老师Peter Sterns合影

旧金山金门大桥

和朋友在奥兰多的迪士尼

与朋友在联合国

在迈阿密的Vizc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