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2013年毕业生刘竹均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要写留学心得体会的时候了,两年的美国留学生活过的好快,有艰辛,有辛酸,同时也充满着各种各样如五味杂粮般的回忆。
    我们的课堂
    人们常说美国的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以及能力的教育模式。通过两年来的课程,我从我的课堂上确实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这点。在这里,老师不在乎学生多背诵出多少个专业术语的解释,也不在乎学生能记住多少个公式、定理,甚至在大部分的数学考试中,每个同学被允许将一张抄有各种数学公式的纸带入考场,作为考试的辅助材料。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必须要具有以下的一些能力:1)首先是对某事物的分析能力:比如学到某个数据处理的方法,学生需要去分析这样一种方法的优劣性以及适用性,而非单纯的去使用这样的方法,这其实是在促进学生去思考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可以如何的应用在一个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也正是许多中国学生所缺少的能力;2)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可能会在开课前推荐几个阅读材料,但是课堂上却不完全是照本宣科,因此课前有效的去阅读这些材料,对于课堂上的吸收消化有着关键的作用;3)认真的学习态度:首先是善于思考、提问,其次是刻苦,我曾经在一门写作课程的前半部分分数不很理想,但是在后面的每次写作中,我都会在课下找老师帮我找出问题然后改上很多遍,最终还是获得了很好的结果。
    我所接触到的美国的课堂,是一种被动接收和主动思考的结合模式,这对于较为腼腆的中国人来说,刚开始是比较艰难的:听老师讲解是一方面,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互相讨论是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有时,老师会出几个问题让同学们选择其一进行分析,同时还要评论他人的观点,这样的方式刚开始会让人觉得难以开口,但是他真的能够督促每一个人去思考,同时聆听他人的想法与观点,兼容并包。
    不同于初中、高中的学习,大学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老师教授或是课本上的知识,要通过各种途径和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坚实自己的能力,这其实与中国的大学的学习模式是一致的。只不过在美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更早的去接受和适应这样的学习习惯。在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就拿我所上过的自然、人文地理课来说,老师经常会让我们自行去浏览诸如National Geography、Google Earth之类的文字、影像资料,然后结合资料内容回答某些问题。这不仅锻炼了学生查询、获取资料的主动自学能力,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另外一种在美国特别常见的作业甚至考试形式就是写小论文。这种形式的习作,更是培养和体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途径,比如基础知识、资料阅读、总结归纳、行文布局、论证方法和遣词造句等等。其中关于参考文献,一般一篇十多二十页的小论文可能会被要求引证至少10到15篇文献。因此我们必须学会通过学校图书馆资料库以及网络等途径有效的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自己的论文中对其进行合理的引用并进行适当的阐述或是论证(当然,这些引证方法都会在必修的基础写作课中学习到)。学校的图书馆有着强大的数据库,这方便了学生和老师查阅各种文献和资料,我觉得学会很好地去使用这些资源是在大学的学习中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我想着也是为什么在各种出国语言类考试中都会出现相关的介绍如何使用图书馆场景作为考题。
    我的生活
    在美国的日子,是一段积累知识与学习能力的时间,同时它也是锻炼我“独自生存”的能力。生活中的大情小事,做饭、洗衣、租房、水电费等等等等,在国外,不会有父母在身旁帮你去做,所以我们必须慢慢去学会处理这些事情。美国的食物虽说也不算难吃,但终究不能习惯天天西餐,因此必须得学会自己做些饭菜。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做饭很麻烦,很耽误工夫,但其实闲暇的时候跟朋友一块做做饭,回味下国内的食物,也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我觉得最繁琐的事情其实是第二年搬出学校住的时候。首先是找房子,要去比较几个小区的房间类型、位置以及房租。比找房子更麻烦的是各种的水电气费的缴纳,首先要去办理账户,然后就是每个月接踵而至的各种账单。虽然觉得各种麻烦,但这都是以后自己真正独立后需要面对的琐事。不过面对这些问题,可以找一些学长学姐帮忙,在这里,可以说大家是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这样的本科交流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跳板,使得我们能够在本科毕业时候去冲刺更好的学校。我不得不承认,这两年的交流经历在我的研究生申请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十分感谢中交国际能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能去体验美国的教育与生活!

途经亚利桑那州温斯洛小镇时的学生留影

2012年五月毕业典礼上与同学合影

与同学在NAU校园中